无伴奏合唱

 

赶牲灵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哎三盏盏的那个灯,

啊呀戴上了的那个铃子儿呦噢,哇哇儿得地那个声。

 

白脖子儿的那个哈叭儿哟喽,哎朝南南里那个咬,

啊呀赶牲灵儿的那个人儿呦噢,过来哟的那个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儿呦,你招一招的那个手,

啊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呦噢,走你得地那个路。

 

 

   如果《蓝色的多瑙河》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欧洲油画, 《赶牲灵》则是一幅黑白有致的中国素描。它将头戴白羊肚子手巾,脚蹬千层底鞋的脚夫赶着牲灵边走边唱,由远而近向我们走来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姑娘和小伙之间的绵绵情意, 小伙子的憨厚豁达, 姑娘从远处期盼自己情人时的希望, 焦急和失望的心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赶牲灵》是一首充满乡士气息的陕北民歌. 这首歌既属于信天游的一种,又属于山歌的一种,阔远、嘹亮是其主要特征。远音程的跃进给人以无比开阔的意境。充份表露了西北人的豪爽,纯朴和率直性格。

 

  旧社会,陕北一带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赶牲灵"也称"赶脚",它近似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即用牲畜(陕北多为骡驴)长途为他人运输货物,而赶这牲畜运送货物的人即称赶牲灵者。他们走山越岭,风餐露宿,十分辛苦。由于赶一趟牲灵常需要数十天甚至半年、一年,所以赶牲灵的家人非常惦念他们,凡遇到赶牲灵的队伍走过,往往就有许多妇女、小孩探问自己亲人的情况。民歌《赶牲灵》就是表现一个姑娘见到赶牲灵的队伍通过,从远处期盼自己情人的情景。

 

   陕北民歌朴实无华,歌曲里面表露出厚重与些许的压抑。而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沉积的特性。陕北民歌源远流长、古老淳朴,产生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母亲河黄河奔腾而过的黄土高原,来自于陕北人民最真实的劳动和生活,它以最直白的语言描述生活、交流情感,用最生动的旋律和歌声打动人心。这首《 赶牲灵 》也同样如此,无伴奏合唱《 赶牲灵 》由男女低音部的低吟模拟铃声为背景音乐,以婉转抒情女高声部和高吭的男高声部之间的交替深情对唱构成主题旋律, 展现出最真实、最完整的陕北风情, 将人们带到了辽远的天地和人情之间 –- 崎岖的山道,丁当的骡铃,头骡的闪烁灯光,赶牲灵汉子们铿锵的慢步,以及姑娘的期待和猜想 -- 原汁原味,意境无穷。

 

   说起这首驰名中外的陕北民歌《赶牲灵》,不能不提这首歌曲的作者张天恩,一位黄河岸边的脚夫。1911年,张天恩出生在吴堡县雕焉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能歌善舞,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爱闹红火、爱闹秧歌、爱唱几嗓子陕北民歌,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青少年时期,因生活贫困他便和父亲一起以赶牲灵为生,之后,全家便搬到张家焉居住。他用双脚遍及秦晋大地,走三边,下柳林,为陕甘宁边区驮盐送炭。《赶牲灵》是张天恩的代表作品,这支令人心颤的歌曲也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另外,佳县农民李有源编创了《东方红》,但传到延安、唱给毛主席听的第一个人却是张天恩。

 

 《赶牲灵》是一部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传世之作,是来自心灵的倾诉。它所达到的思想艺术境地,是我们现代人难以达到的。只有长期挣扎在贫困生活中的人,才能更加深刻理解这首歌曲的精辟内涵。

 

   北方,黄土地,如许辽阔。

 

 

 

  

 

 

 

 

 

Boston Eastern Heritage Chorus, Copyright © 2000~2008. All Rights Reserved.